烽火淬新腔:戏剧镌刻抗战精神“流动的丰碑”
作者: 来源:中国文艺网 发布日期: 2025-09-02 09:16:45
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时叮嘱:“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立足于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一历史性的节点,戏剧正以独特魅力回应时代呼唤,让蕴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的伟大抗战精神在舞台上具象化,树起一座跨越时空的“流动的丰碑”。
即将于9月3日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将以包含“情境戏剧”在内的多重舞台艺术形式铭记这一伟大时刻。国新办在介绍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将推出一系列作品时提到,在舞台艺术方面,将创排京剧《野火春风斗古城》、话剧《寻找杜立特》等,还要举行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的展演等。
伟大抗战精神让戏剧艺术获得新的生命
“……由大都会灰色的舞台,走向日光,走向农村,走向血肉相搏的民族战场,这一舞台的转变和广大抗战观众的要求,必然使我们戏剧艺术获得新的生命……”时隔80余载,剧作家田汉起草的《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成立宣言》,在今天依旧掷地有声,也一语道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对戏剧艺术事业发展的鞭策和鼓舞。
抗战戏剧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其对现实之敏锐,反映时局之迅速,超过以往;抗战戏剧舞台上的炮火与礼堂外传来的炮声交叠,戏剧艺术就此超越内容和形式本身,成为抗战的一部分。《放下你的鞭子》《子弟兵和老百姓》等一批抗战戏剧作品,将伟大抗战精神呈现得淋漓尽致,在砥砺民众、鼓舞士气方面发挥了强大作用。现实与戏剧正是在这样的持续互动中谱写出民族解放的历史新篇、戏剧新篇,这段珍贵的戏剧创作实践与历练更将关照现实的优良传统写进中国戏剧的基因中,也在一代代戏剧工作者心里埋下时刻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的种子。
5月21日,秦海璐凭借在中国国家话剧院经典大戏《四世同堂》中的精彩演绎荣获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该剧改编自老舍同名原著,通过北平小羊圈胡同的平民群像,展现了抗战中“坚持的精神,人民的力量”,至今已巡演全国70余城、演出近400场,赢得30余万观众盛赞。《四世同堂》以“四代同堂”的演员阵容诠释历史、致敬经典,历经15年打磨,其戏里戏外的传承和动心动情的演出让秦海璐感慨“希望能演一辈子”。
8月至9月,中国国家话剧院“CNT现场”高清展映季推出经典话剧《生死场》、文献戏剧电影《抗战中的文艺》,以两部凝聚民族血性与抗争精神的作品,向历史致敬,为未来启程。《抗战中的文艺》以1931年至1945年之间的史实为依据,分地域、切片式讲述了文学、音乐、话剧、电影、美术、戏曲等诸多艺术门类的代表性人物波澜壮阔的抗战故事,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出了抗战时期文艺创作的整体风貌。《生死场》改编自萧红同名小说,自1999年首演以来,以其震撼的舞台力量、先锋的美学探索,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9月27日至10月3日,改编自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的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将迎来世界首演。该剧由莫言编剧,作曲家郭文景倾力谱曲,通过“国家队”的匠心熔铸,那些在命运与战火中不屈抗争的民族英魂的爱国之志,将会重现于当代舞台。
9月,舞剧《骑兵》、音乐剧《八女投江》等来自全国各院团的优秀戏剧作品将齐聚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骑兵》将传统舞蹈艺术与革命历史相结合,讲述了内蒙古青年朝鲁选择共产党、选择正义,与爱马“尕腊”参军入伍,在革命战争中历练,成长为骑兵战士,流血牺牲却始终不改革命信念的故事。《八女投江》取材于东北抗联第五军妇女团以冷云指导员为首的八名女战士的抗战事迹,以她们的亲情、爱情、友情以及家国情怀为情感线索,以现实主义风格的音乐剧再现英雄事迹。
话剧《屠夫》将于9月6日回归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舞台。该剧由彼得·普列瑟斯(奥地利)、乌尔利希·贝希尔(德国)编剧,以二战时期德国吞并奥地利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的肉铺老板伯克勒一家被卷入法西斯专政的政治旋涡中的故事。作品虽未直接呈现战争场景,但是却透过每个饱受创伤的普通人,在笑泪交织间更深刻地揭示出战争的残酷与破坏性。
今年10月,由衢州市委宣传部携手中国煤矿文工团共同打造的话剧《寻找杜立特》也将上演,其以1942年4月18日美国空袭东京后迫降中国,中国军民以血与火的代价,携手营救杜立特飞行中队美军飞行员的故事为主线,以当代历史爱好者们在时光的碎片中寻找真相、挖掘历史的过程为平行线,让历史与现实相互照应,展现追寻幸福、呼唤和平的中国形象。
……
可以见得,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命力在于薪火相传。戏剧界对抗战题材的开掘与呈现蔚然成风,不仅让戏剧艺术在新时代持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更让抗战精神在戏剧舞台上得到了更加生动、深刻的演绎与传承,这一过程更是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戏剧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传统戏曲创新求变热情讴歌伟大抗战精神
抗战时期,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戏曲艺术家不与敌寇合作,不为敌人所用,在一板一眼、一招一式中宣传救亡图存、抵抗外敌,展现了高尚情操和民族气节。他们编演了《抗金兵》《生死恨》《梁红玉》《亡蜀鉴》《荀灌娘》等一众借古喻今、以史育人的戏曲佳作,表现了炙热的家国情怀和反抗精神,也展现了传统戏曲旺盛的生命力。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传统戏曲艺术亦迎来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与关注。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不再局限于舞台上的婉转吟唱,或徜徉于志怪传奇的想象之域,而是以更为深沉的历史意识与现实主义精神,回望民族命运的峥嵘岁月。
6月19日,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等共同主办的“从延安出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戏剧晚会”在延安举办。濮存昕、冯玉萍、王芳等梅花奖获得者和青年演员们同台献艺,眉户剧《十二把镰刀》、评剧《我那呼兰河》、京剧《杨靖宇》、豫剧《红灯记》、歌剧《沂蒙山》、昆曲《当年梅郎》等不同剧种的新编剧目、传统剧目轮番上演,既展现了传统文化之美,也讴歌了英雄先烈的不屈抗争,为革命圣地延安的人民群众献上了一道异彩纷呈的文化大餐。
8月至10月,京剧《小兵张嘎》、现代评剧《路北游击队》、吉剧《积德泉》、沪剧《芦荡火种》、黄梅戏《太阳山上》、歌仔戏《烽火侨魂》、陇剧《大河东流》等9个戏曲剧种的抗战题材作品将亮相中宣部、文旅部举办的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活动。
8月5日,北京京剧院打造的新编现代京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在长安大戏院完成首轮演出。这部剧以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古城地下斗争为主线,展现了八路军政委杨晓冬潜入敌后策反伪军团长关敬陶的革命历程。其以京剧艺术特有的唱念做打,刻画英雄群像,彰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人民伟力,向抗战胜利80周年献礼。
这些以抗战为主题的新编剧目以戏曲艺术的独特语汇,重新诠释了血与火的历史,赋予了英雄形象动人的艺术光彩。抗战题材不仅拓展了戏曲的表现边界,更使传统艺术在铭记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当代叙事中,焕发出新的感染力与时代价值。
“演员四亿人,战线一万里。全球作观众,看我大史戏。”1938年12月,田汉在湘剧抗敌宣传队桌围上写下的这几句话,激情描述出当时全国动员全民抗战的现实状貌,亦是对抗战戏剧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四处开展的骄傲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