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轩丨从一杯一盏一樽看贵阳文旅新消费
作者: 来源:《贵州宣传》 发布日期: 2025-08-22 11:58:47
晨起一杯咖啡,午后一盏新茶,夜里一樽精酿,一天的节奏就随着手中的饮品而切换。咖啡带来清醒,新茶饮带来舒缓,精酿带来微醺,有人说,这就是“精致的贵阳人”的一日三时,也有人说,这背后藏着一座城市的“产业雄心”。
贵阳这文旅消费“新三样”并不只是舌尖上的风潮,它还是城市更新的表征:一杯里有产业链,一盏里有山河韵,一樽里有夜经济。饮下去的是味道,品出来的是生活,沉淀下来的,则是城市名片。
从杯中世界到城市名片,“新三样”折射出的是这座城市的脉动与活力,也是市民日常的惬意与自信。如此,“爽爽贵阳”就成为可感可触的日常实践,映照出一座城市不断更新的姿态,以这样细微而真切的方式,把文化写进味觉,把产业融入生活,在一日三时的烟火里,打开属于自己的时代答卷。
一杯咖啡叫醒城市
咖啡叫醒的不只是清晨,更是产业链的清醒。
清晨的贵阳街头,空气里还带着夜雨的湿润。小贩推着手推车,吆喝着“豆腐果”“肠旺面”,香气混着雾气,在街口散开。就在这样的烟火气中,咖啡店的灯牌一盏盏亮起,玻璃门推开,研磨豆子的声音“嗡嗡”作响。
文昌路的拐角,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店,门口常常排起长队。年轻人背着双肩包,左手夹着早餐,右手捧着拿铁;上班族在巷子里快步穿行,偶尔停下脚步接过一杯手冲。有人笑说,在贵阳,早餐的标配是“一口豆腐果+一口咖啡”。
截至目前,贵阳已有超过3000家咖啡店,人均密度约为“每万人五家”,位居全国前列。有人打趣说,走在贵阳的大街小巷,“转角遇到咖啡店”比“偶遇老乡”还要常见。
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咖啡自带“贵阳味”。折耳根拿铁、木姜子摩卡、酸汤冷萃、茅台美式——这些只有在贵阳才喝得到的奇妙搭配,让人惊讶又过瘾。咖啡杯里的冒险精神,正是这座城市不拘一格的性格写照。
而在背后,政策的手也在托举。贵阳市提出将打造“咖啡消费目的地”和“咖啡文化体验城市”,“新印1950”的咖啡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两届,街头巷尾的市集和展会让咖啡成为年轻人的日常聚会理由。
8月16日,2025“爽爽贵阳·世界风味嘉年华”暨“爽爽贵阳·咖啡飘香”系列活动在观山湖区阿云朵仓开幕。
一杯咖啡,不仅叫醒了清晨的贵阳人,也叫醒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豆子、烘焙,到空间、节庆,咖啡已经融入城市的烟火气,成为贵阳新的生活符号。
一盏新茶饮,把山河搬进城市客厅
午后,阳光透过云层,落在贵阳街头。年轻人手里举着一杯冰摇茶,吸管一戳,清新的果香弥漫开来。排队等候的人群,把小小的门店挤得热闹非凡。有人拿着手机边拍照边分享朋友圈:“一口刺梨绿茶,像把山风吹进了嗓子里。”
南方之嘉木,唐代陆羽《茶经》中提到黔茶。凡思、播、费、夷四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贵州茶历史悠久,也是全国重要的产茶大省。全省茶园面积近700万亩,年产茶叶46.9万吨,长期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这里的抹茶与白茶,逐渐成为全国市场上的新宠。
“去茶山”便是这一趋势的代表。从贵阳起家,它把刺梨、麻江蓝莓、贵州抹茶搬上菜单,做成年轻人喜欢的新茶饮。门店开到上海、深圳时,依旧能看见贵州山野的影子:刺梨的酸爽、蓝莓的甘甜、抹茶的清香。消费者喝下去的,不只是茶,更是贵州的山水与土地。
夏日新品“贵阳冰茶气泡嗨·绿野回响”。
茶,不再只是田间的作物,而是城市里的新消费。如今,“茶旅融合”“茶+文旅+新消费”不断兴起:在茶园里开民宿,在茶山上办音乐节,在城市街角卖新茶饮。茶叶走出了山林,走进了都市生活,成为贵州产业升级的生动注脚。
一盏新茶,既润口,也润心。它让贵阳午后的街头有了慢下来的理由,也让贵州茶产业完成了从田园到都市、从传统到时尚的转变。
微醺城市,精酿让夜晚更有温度
精酿点亮的不只是霓虹,还有城市的松弛与包容。
夜幕降临,太平路灯火次第亮起,街道的热闹与白天截然不同。霓虹闪烁,吉他声、碰杯声此起彼伏。酒馆外,人们三三两两地站着,手里举着泛着泡沫的酒杯,微醺的笑容在夜风里荡开。
贵阳城区藏着上千家精酿酒吧,密度居全国前列。这里的夜晚,不再只有烧烤和小龙虾,而是一杯杯皮尔森、淡色艾尔、IPA、小麦、世涛的选择。
京A精酿的西南首店落地贵阳,带来折耳根、木姜子风味的“贵州限定”;Tripsmith在白云区的工厂年产能2000吨,为这座城市的夜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麦香动力”。
贵阳一家精酿啤酒餐吧。
酒文化是贵州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日常的饮酒到各种传统习俗,无不见证着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情感与交流。从“卖酒”到“卖生活方式”,精酿酒吧或许提供了一种实践。贵阳市提出,要把“畅饮精酿、畅游爽爽贵阳”作为夜经济发展的新抓手。精酿,从小众的爱好变成夜生活的公共符号,成为城市新名片的一部分。
夜晚的精酿,是一种放松、一种交流,也是一种生活的品质感。在精酿的香气里,人们彼此靠近,分享生活,释放白天积压的紧张。夜幕下的贵阳,有了更柔软、更温暖的另一面。
杯中世界,城市答卷
清晨的咖啡馆、人声鼎沸的茶饮店、灯火里的精酿小馆,串联起贵阳人的“生活三重奏”,也让这座城市的烟火更添层次。它们像是散落在城市角落里的坐标点,把人们的日常织得更紧密,也更精致。
贵阳民生路的烟火气。
一杯咖啡背后,是对清醒与效率的追求;一盏新茶背后,是把山野清香带进城市的巧思;一樽精酿背后,则是夜晚松弛氛围的再造。它们不只是满足口腹的选择,更是一种服务的提升——从豆子到茶叶、从工艺到氛围,细节的雕琢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讲究与温度。
当折耳根、刺梨、木姜子这些熟悉的在地味道被端上桌面,它们又成了最鲜明的城市注脚。外地人觉得新奇,本地人觉得亲切。游客把“贵阳限定”拍照上传,年轻人把“本地风味”变成新的日常。从“去茶山”的全国化到“文演雪糕”的创意表达,贵阳用年轻的方式,把文化和味觉一起推向远方。
夜晚的太平路,举杯的人群里有刚落地的旅客;清晨的高铁站,背着电脑包的青年转身就去寻一杯咖啡;周末的游客,从甲秀楼或青岩古镇走出,在街角买一杯刺梨茶,把旅途的记忆延伸到味觉。交通的便利让新的消费场景迅速生长,旅游的热度点燃了城市的昼与夜,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则在一杯一盏之间,体会到选择越来越多、体验越来越好。
(以上图片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