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文联要闻>

“庆祝贵阳美术馆成立二十周年暨贵阳画院成立四十周年”系列活动画院名家推介

作者:    来源:贵阳美术馆典藏部   发布日期: 2025-06-30 17:01:06

“先行者”董克俊

图片

董克俊是贵阳书画院(现贵阳美术馆)在筹建时期就参与工作的艺术家,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轰动全国的“贵州美术现象”的主要画家,同时是继“新兴木刻运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后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版画的代表人物。

1939年出生于重庆市。自幼因健康原因,在校时间不多,休养期间兼修各类文化知识和绘画。

1957年随家迁至成都,发表第一幅绘画作品。

1959年随家迁至贵阳。

图片

(1965年)

1966年发表第一幅版画,此时期在红星拖拉机厂当工人。

图片

董克俊为夫人写生(1969年)


图片

董克俊写生作品

1974年调入贵阳市群众艺术馆,由工转干,成为专职美术干部。

图片

木刻版画《传艺》(1972年)

图片

作品《传艺》局部

1980年调入贵阳市文联任贵阳市美协主席。

图片

版画作品《群鹿》(1979年)

198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版画展。

图片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版画展(1988年)

2019年3月13日凌晨逝世,享年83岁。

曾任贵州省政协常委、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版协常务理事、贵州省文联副主席、贵州省美协副主席,还曾担任第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版画评委等。

董克俊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接触“形式即艺术”的理论,进而产生探索形式的诉求,创作的几幅生活内容形式化的作品,在1979年全国版画展上崭露头角。

图片

《雪峰寓言》系列作品之一(1980年)

同年,他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邀请,汲取西方现代木刻、中国传统木刻和民间原始艺术的表现形式,创作出《雪峰寓言编外集》黑白木刻版画组画,震动了当时的中国美术界。

他在作品中,以完全用形式化的手法构成整套插图的艺术风格,成为当时中国美术界首位进行形式语言探索的开创者。同时期,他又用多种材质,以纸版漏印纸木综合手段做出了一批套色版画。同时,在大幅黑白版画中,他用不同的材料痕迹,整合成一套完全由形式符号要素组成的表达系统而备受关注。他也因此成为新中国贵州美术家中探索“形式语言表达”的先行者,由其推动的“贵州美术现象”也构成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艺术新浪潮运动精彩的一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他进入当代水墨画的创作与研究,创建了自已的水墨语言系统与风格,为中国美术界所瞩目。

图片

纸本丙烯作品《符号迷城》(2002年)

图片

纸本水墨丙烯作品《休息的苗女》(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