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中短篇小说集《十二盏微光》分享会在贵阳举行
作者: 来源:贵州省作家协会 发布日期: 2025-04-14 16:23:54
4月12日,若非中短篇小说集《十二盏微光》分享会在贵阳举行。分享会由也闲书局主办,贵阳市作协、贵阳市评协协办,省作协副主席、《南风》副主编夏立楠担任主持。
林斤澜文学奖获奖者、《南风》主编冉正万,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思源,中国作协会员、省作协主席团委员曹永参加分享会并发言,大家围绕《十二盏微光》的创作特色与青年写作、乡土写作等话题进行交流。
若非结合自身成长、生活和文学创作经历,分享了《十二盏微光》的创作初衷与心路历程:“书名叫《十二盏微光》,因为收入本书的12篇小说都与我生长的乌蒙山这片土地有关。小说里,人物各有各的困境和悲苦,也各有各的坚强与执守,他们无论遭际如何,身上总能闪现出一丝微弱的亮光。我长久被这些人物身上的亮光感动着,并希望通过自己的书写,让更多人看见和感受到他们。同时也寄希望于这样的一些写作,观照生活在乌蒙山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隐秘的内心,山里山外的链接,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和人心的变化。”
短篇小说集《十二盏微光》封面
冉正万认为:“若非有一个跟其他本土作家不太一样的地方,他是从外部来打量他生活的这个地方,由外向内地寻找。这种寻找本身有一种传奇性,很容易把读者拉进去,这是一种很聪明的写法。他的小说写乡村,写乡村的忧伤,也写到了这些平凡人为了活着的韧性和坚持。同时他的语言充满诗意,这与他曾经进行大量的诗歌写作有关系。”
张思源回顾了与若非的相识相交过程,认为若非的小说有两个特点:一是对文本内部氛围的构建能力,尤其是对文本内部的情感流动、意识流动,掌控能力比较强;二是语言细腻,大量的细节支撑,具有绵密地推动力。同时,他也指出过于细腻既是长处,也是一种自我的限制,这是他的担忧。
同为毕节籍青年作家的曹永,在其眼中若非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写作者,他说:“这几年我看他经常在阅读和写作,我觉得量还是很大的,而且我从他的小说里能感受到他是那种真正读了很多书的人。若非的小说里有一些民俗的元素,这些元素加入到小说里是非常精彩的。借用民俗或者传说这个外壳,表现内心的东西,我觉得是个非常好的优势。”
互动阶段,若非针对观众关于阅读与写作的提问作了回应。“写下个人,就是写下时代。”“写不了就读,读累了就写。”一句句真诚且充满哲理性的回答,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
若非系中国作协会员,省作协理事,出生于毕节大方,穿青人,在《人民文学》《山花》《青年文学》《人民日报》《文艺报》等发表大量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近年来,若非立足毕节本土,创作了大量以乌蒙山为背景的小说,其中的12篇小说集结成小说集《十二盏微光》(太白文艺出版社),该书出版后入选了由二十余家文艺出版单位联合发布的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2025年4月文艺联合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