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美术馆馆藏作品云赏析(第二期)
作者: 来源:贵阳美术馆 发布日期: 2025-04-11 18:02:59
停留在生命的夏天
——周思聪《绿露》赏析
贵阳美术馆的馆藏作品《绿露》是周思聪先生在生命最后阶段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一时期,她以荷花为主题的系列创作,奠定了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此时,她已饱受病痛折磨,四肢关节变形到无法握笔的程度。但她以坚韧的意志,靠每天服用两片激素,用僵直的中指、食指夹笔,创作了一幅又一幅令人震撼的荷花作品。这些荷花,不仅仅是她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更是她人生哲学的深刻体现。
早期周思聪笔下的荷花,形象具体、色彩丰富、写实意味浓厚。然而,随着病情的加重,特别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侵袭,她的手逐渐失去了自如活动的能力。这一身体上的局限,却意外地促使她在艺术上实现了新的飞跃。她开始舍弃繁复的笔法与线条,转而追求墨色与纸张自然碰撞后产生的渗化和晕染效果。这种变化,不仅是对绘画技法的革新,更是她生命哲学的体现——在生命的冬日,选择反复描绘绽放于盛夏的荷花,或许正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脱与涅槃。
周思聪创作这幅荷花时,采用的正是这种创新技法。她用矾水做纸,墨与丙烯、广告黑混合使用,利用这些材料不同的渗透力,配合干笔皴擦,让画面呈现出丰富的肌理、渗透、渍痕、残破、迟涩、时间、空间、风雨、光影感觉。
她曾说:“创作的关键在于捕捉生活的深度‘意境’,生活中美好的、很高情趣的东西。要极力地表现这种感受,排除其他人的影响,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
在她的荷花作品中,我们看不到对荷花外在形态的刻意描绘,而是感受到一种超越形象、直抵心灵的意境美。她笔下的荷花,仿佛是她自己的化身,静静地诉说着生命的故事。那些或清晰或朦胧的荷花,那个沉思的小女孩,不仅是她在病痛对自然和生命的赞颂,更是她想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观者共同触摸生命的悸动与升华。
周思聪(1939年—1996年),天津市宁河县人,1955 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学,1958 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得到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刘凌仓、李苦禅、郭味蕖等诸位名师指点,1963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