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艺苑> 评论

重读《小二黑结婚》想到的

作者:    来源:贵阳市文联网   发布日期: 2021-11-15 14:28:27

  重读《小二黑结婚》想到的

  李玉真

  《小二黑结婚》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赵树理先生的成名作,反映的是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男青年小二黑和女青年小芹对自由婚姻的艰难追求。他们一方面遭到老一辈封建迷信等思想的阻挠,另一方面又遭到村里恶势力的破坏。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最终突破重重阻力,在区长的直接干预下,按照当时新实行的婚姻法喜结良缘。

  多年后重读,我们依然能感知这篇小说的一些的特色,最基本的至少有如下两点:

  其一,基调明快,主题鲜明,通俗易懂。在小说中,各色人等的对与错,是与非,正与邪,进步与落后,一目了然。这一点,也许会为当下的某些文学理念或文艺思潮所诟病:太浅薄。然而,只要稍微分析一下当时抗日根据地的大环境,不难发现,这篇小说的服务对象,欣赏者,是根据地的广大干部和军民,太晦涩、太抽象势必会影响传播,背离党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政策。

  其二,源自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源自生活是说小说中的部分主要角色有生活原型,高于生活则是指小说的结局不像生活原型的遭遇那样悲惨,引导生活则是指小说的主题带有明确的导向作用。不必展开,从小说中邪不胜正、进步最终战胜落后就足以说明问题。小二黑最终“战胜了”他的父亲二诸葛,小琴最终“战胜”了她的母亲三仙姑,作恶的人也得到了相应的惩处。需要明确的是,小二黑、小芹他们的胜利,是革命政权提供了有力保障的缘故,而不是他们孤军奋战的结果。据了解,当时根据地刚出台了一部《妨碍婚姻治罪法》,小说的明快,其实也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

  此外,这篇小说还为革命根据地的移风易俗起到了催化作用,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歌剧版和电影版的《小二黑结婚》先后出现,充分印证了它的生命力。

  时间过了差不多八十年,《小二黑结婚》在跨世纪之后的今天,仍然具有时代意义。

  建国以来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农村地区包办婚姻渐退式离场,但年轻人婚姻的自主性相当有限,主要体现在家长不放心子女未来的婚烟生活,不肯完全放手。这是一个长期的拉锯式的过程,跨世纪之后年轻人的婚姻自主程度高得多。

  本世纪之初的二十年间,婚恋观则显得有些过头,首先表现为索要巨额彩礼,而且大多是年轻人与父母达成默契;其次未婚同居现象增多,在一些高学历者之间更其突出;第三是家庭责任意识不高,轻视对子女的教育抚养,离婚被当成儿戏。

  对法律的恪守,对公序良俗的遵循,对金钱的淡化,可能都是我们今天重读《小二黑结婚》之后,没法不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