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艺苑> 评论

文艺评论:藏拙于巧 弄巧成“拙”

作者:    来源:贵阳市文联网   发布日期: 2021-11-15 14:28:25

  藏拙于巧 弄巧成“拙”

  朱登麟

  中国现代小说学自欧美,脱胎于古代神话、笔记、话本、戏曲,受话本影响尤其突出。话本是“说”的艺术,受众多为市井草民,他们喜欢趣味横生、黑白分明,喜欢无巧不成书的文本结构。讨“巧”是传统小说创作必须的技能包。但现代小说写现实,写生活,写人性,故事太巧容易虚假,结构太巧容易流俗,语言太巧容易油滑。能弄“巧”成“拙”者,一般是大师手笔、传世佳作。

  赵树理就是这样的大师,《小二黑结婚》就是这样的佳作。

  “巧”在篇章结构。儿时在老家看花灯,重要的人物出场,都会有一段道白,叫“说根生”。如:唐二本姓唐,家住养龙场,男的会烧火,女的会熬糖。又如:土地公,土地公,一口胡子白蓬蓬;土地佬,土地佬,周身都遭虫锈了。后来看戏剧,每个人物出场,也有这个桥段。作为一部写给民众看的,自然得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来结构文本,太过“脱俗”反不易吸引受众。因此,小说一开始,先让人物出场,每个人物出场,都“自带”背景,了了几笔白描,将人物个性一一展示。从二诸葛、三仙姑、金旺兄弟,一直介绍到小芹、小二黑,9500多字的小说,用了3300多字让人物登场,占了文本的三分之一强。待所有人物粉墨登场完毕,矛盾冲突就跟着带到了舞台上,好戏就开演了。所以,可以这样理解:赵树理先生是借鉴了民间戏剧的手法来结构这篇小说的,他先描绘一幅幅人物脸谱,画出一张人物关系图,然后用金旺调戏小芹不成这出戏入手,为后面的矛盾冲突埋下了伏笔。这样结构一个短篇,即便现在来读,也不会有违和感。

  “巧”在人物安排。小说在小二黑、小芹、二诸葛、三仙姑、金旺、兴旺六个重要角色之外,还塑造了小芹她爹、小二黑他娘、金旺爹、金旺媳妇、兴旺媳妇、村长、大黑、区长、交通员、旅长等有名有姓有戏份的次要角色十个,还有民兵、围观者等一众群众演员,每个人物着墨有深浅这分,却各有个性。比如两个“神仙”,一个跳神一个算卦,看似都是封建迷信受害者,性格却明显不同。二诸葛是深陷迷局自我欺骗,三仙姑却是装神弄鬼欺骗他人;二诸葛胆小怕事,“一个老鸦落在东房上叫了十几声”就感觉大祸临头,三仙姑则人模狗样,区上来人传她都不忘搽脂抹粉装逼,“好像很得意”。特别是她因小二黑跟女儿小芹相爱而吃干醋一段,简直将这个人物写到了极致。再如,金旺他爹在文中其实只出现过两次,第二次亮相就给他定义为“刘家峧的一只虎”。他的出现其实只为引出金旺、兴旺这两只“虎仔”。这两人臭味相投,胆大妄为,欺男霸女,鱼肉乡邻,但却是一唱一随,主次分明。有了迷信的爹、贪财的娘和两个强人,小二黑和小芹这对“男女一号”反而成了这四个人表演的背景板。在一个不到万字的短篇里,将这么多人物安排得一个都不多余,实属不易。

  “巧”在语言风格。小说语言简洁、干净、通俗、质朴,看似老妪能解,实则巧妙深刻。比如写三仙姑,说她嫌于福“只会在地里受死”,不惜擦脂抹粉、装神弄鬼吸引年青人上门“嘻嘻哈哈”,跟着她“转来转去”。晃眼看觉得这个人有点“疯癫”,仔细读才发觉暗示着她已是包办婚姻的受害人,只是自己不仅不觉悟,还变本加厉阻扰女儿自由恋爱。文中使用的方言、民谚也非常生动。比如:又做巫婆又做鬼;驴粪蛋上下上了霜;十分哄伙;除非自己锅底没有黑;插起招军旗,就有吃粮人......等等,准确,精彩,凸显表达效果。

  短篇小说短,得“俭省”着写。非“巧”不能以小搏大,非“拙”不能厚重深刻。《小二黑结婚》藏“拙”于“巧”,弄“巧”成“拙”,写作功夫端的了得。